(1)污染伤天害人 政府决不手软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14年3月14日 第1版)
.
本报记者姚伊乐3月13日北京报道 今天上午10点30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步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接受中外记者提问。
简政放权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也备受媒体关注。李克强表示,去年,中央政府把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先手棋,到现在一年的时间,仅中央政府下放取消的审批事项就有416项。更重要的是它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给企业松绑、让市场发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简政放权是重要的突破口、切入点。
当然,放权并不是说政府就不管了。李克强表示,要让政府有更多的精力来完善和创新宏观调控,尤其是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对一些靠坑蒙拐骗、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蓄意污染环境、违背市场公平竞争原则的行为,那就要严加监管、严厉惩处。
在谈及2014年增长目标时,李克强说,之所以把经济增长率定在7.5%左右,考虑的还是保就业、惠民生,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我们更注重的是数字背后的民生、增长背后的就业。全国每年要新增城镇劳动力就业1000万人以上,还要给六七百万新增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留有一定的空间,所以要有合理的GDP增速。
李克强说,我们不片面追求GDP,但是还是需要贴近老百姓的GDP,提高质量效益、节能环保的GDP。
“我说要向雾霾等污染宣战,这是因为这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许多人早晨一起来,就打开手机查看PM2.5的数值,这已经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在回答“向污染宣战”等环境保护相关问题时,李克强说,我们说要向雾霾等污染宣战,可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来宣战。
李克强介绍说,国务院去年出台了治理大气污染的十条措施,在161个城市进行PM2.5数值的监测,这在发展中国家是最多的。这不仅是要让人民群众提高自身防护的意识,更是给政府增加责任。今年我们主动加压,加大降耗力度,也就是确定能源消耗强度要下降3.9%,而去年实际下降3.7%,这意味着要减少2.2亿吨煤炭消耗。
李克强强调,对包括雾霾在内的污染宣战,就要铁腕治污加铁规治污,对那些违法偷排、伤天害人的行为,政府决不手软,要坚决予以惩处。对那些熟视无睹、监管不到位的监管者要严肃追查责任。
李克强表示,雾霾的形成有复杂的原因,治理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我们不能等风盼雨,还是要主动出击,希望全社会,政府、企业、社会成员,大家一起努力,持续不懈地奋斗,来打这场攻坚战。
理事长聚焦点:李克强总理发出“向雾霾宣战”,代表了国人的心声。面对接二连三的雾霾天气,我们已经没有退路。我们只有把腐植酸土壤环境治理产品全面投入,才能减少有害气体排放,进而减少大气雾霾危害。
.
.
.
(2)2013生态文明建设十件大事发布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14年3月18日 第1版)
.
2013年度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十件大事分别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美丽中国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全国雾霾污染严重,国家积极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中央首次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一批重大生态工程;中央批准生态建设示范区项目更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生态文明论坛相继召开;我国生态文明理念引起国际社会关注。
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宣传教育司和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相关领导以及国内多家媒体参加了此次发布会。
理事长聚焦点:“ 生态文明”已成国政之要,防治“雾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十大事件之一。可见,“雾霾”的严重性。我们一定要发挥“腐植酸人”的主观能动性,自觉的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而贡献力量。
.
.
.
(3)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闭幕 提出环保提案596件
(来源:经济日报 2014年3月13日 第1版)
.
中国环境报记者李军3月12日北京报道 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今日闭幕。
会议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各专门委员会积极建言献策。截至3月7日14时,共提交提案5875件。
其中,围绕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共提出提案596件。涉及环境污染治理的提案204件,主要建议有: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健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多渠道筹集防治专项资金,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加大地下水污染防治力度,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加大土壤修复工程实施力度;加强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利用。涉及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提案272件,主要建议有:制订湿地保护法,修订《森林法》,健全生态保护法律体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红线台账管理系统;推进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共提出提案1018件。涉及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提案380件,其中建议推进“营改增”、房地产税、资源税、消费税等税制改革。涉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提案109件,主要建议有:积极稳妥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健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标准体系;完善城镇建设规划布局,以产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等。
围绕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共提出提案978件。其中,涉及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提案231件,主要建议有: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善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完善过剩产能的退出与调整机制。涉及区域协调发展的提案218件,其中建议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实行差别化的考核评价标准,依托长江、淮河、西江、金沙江等流域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带。
会议指出,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
委员们建议,要切实加大环境和生态保护工作力度,把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等真正落到实处。人民政协要围绕这些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研视察、咨政建言和民主监督活动。
会议期间,提案委员会就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召开了提案办理协商会。
理事长聚焦点:10%提案是环保,说明了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地位。腐植酸在地球碳库占具1%,其产业地位尚未提升。对此,我们“腐植酸人”肩上的责任重大。
.
.
.
(4)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14年3月14日 第1版)
.
本报记者姚伊乐北京报道 农业生产过多依赖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以及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物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十分突出。目前,农业面源污染形成了从水体、土壤、生物到大气的“农村立体污染”,由此引发的投诉上访事件越来越多。
全国人大代表、共青团湖北省委书记、党组书记张桂华表示,农村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已刻不容缓。
张桂花建议,要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尽快研究出台防治办法,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强化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并与城市治霾工作同步推进。
相关部门要做好源头预防和面源污染治理,比如做好农用薄膜等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调查与监测,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预测预警机制,做好新型高效肥料、高效低毒农药、生物防控技术等研发和推广应用。
此外,要加大投入。张桂花建议,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科研和治理两方面的投入,逐步建立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民自主投入的多渠道筹资机制。
理事长聚焦点:“农业面源污染”已成第一。我们奋斗了几十年,该是大打出手的时候啦。让腐植酸绿色环保肥料、农药、地膜以及土壤修复、调节、治理产品,名正言顺地投入到“田间地头”,充分发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作用已迫在眉睫。
.
.
.
(5)加快发展低碳农业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14年3月14日 第6版)
.
本报记者李军北京报道 农业生产过程碳排放对环境的污染不容忽视,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来源之一,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温室效应的影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张全国建议,加快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双赢。
张全国告诉记者,低碳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种发展模式,是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不仅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而且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能源(煤、油、电等)消耗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低碳农业还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发展低碳农业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因农业引起的碳排放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还可以逐步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育土壤碳库、减少污染、培肥土壤,增加粮食产量。”张全国说,“同时,发展低碳农业能够促进低碳村镇绿色能源体系建设,实现农村用能结构多元化,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张全国建议,各级政府应逐步将低碳农业的理念融入管理和决策中,制定并切实执行农业生产和产品的相关标准,并积极引导各级农业生产、管理主体树立低碳理念,在农业生产中逐步减少二氧化碳、氮和甲烷等的排放。加强低碳农业基础建设,实施畜禽(水产)排泄物综合治理、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等项目的节能减排工作,重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水平。
他还建议进一步开展对低碳农业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研究,为发展低碳农业提供科技支撑;以追溯管理为重点,进一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育适应低碳环境的优良品种,健全良种引进、培育和推广体系,大力推动农作制度创新,推广一批稳粮高效、农牧循环、水旱轮作等发展模式。此外,还应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提高秸秆低碳化利用水平、推广太阳能和沼气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等。
理事长聚焦点:腐植酸是地球碳循环的“缓冲器”、生物圈的“保护者”和生态环境的“净化器”。腐植酸是低碳农业的根,让根扎稳,何患不低碳。腐植酸低碳肥料应当身先士卒。
.
.
.
(6)建立雾霾医学报告制度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14年3月13日 第3版)
.
雾霾对人健康到底有多大影响?一直存在争议,至今没有结论。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有不少代表关注到这一问题。
“初步研究发现,雾霾天气对人们的健康影响极大。”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江西石油分公司总经理陈立国介绍说,其引起的健康影响以急性效应为主,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哮喘、结膜炎、支气管炎、眼和喉部刺激、咳嗽、呼吸困难、鼻塞、流鼻涕、皮疹、心脑血管系统紊乱等疾病的症状增强;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入院率增高。
此外,雾霾天气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些间接影响。霾的出现会减弱紫外线的辐射,如经常发生霾,则会影响人体维生素D合成,导致小儿佝偻病高发,并使空气中传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强。霾天由于光线不足,还会影响人的情绪,使人感到抑郁、窒闷、情绪低落。
前卫生部部长、现任中华医学会会长陈竺援引世界卫生组织、中国环境规划院和复旦大学的评估结果称,在中国内地,空气污染每年导致的早亡人数在35万~50万人之间。空气污染已成为中国公众健康的第四大危险因素。
“每次雾霾出现,媒体仅仅报道去医院呼吸科就诊的人数增加而已。”陈立国说,虽然几乎每个人都不喜欢雾霾,但很多人并不认为雾霾会对人的健康和自己的生活有多大影响。地方政府似乎未上紧发条,“动作迟缓”甚至毫无反应,预警信息发布不到位,学校照常上课。
显然,一些城市没把雾霾当成一场灾害,没有看到公众健康正在遭遇重大威胁。陈立国认为,在报喜不报忧的思维下,有些地方总是把一些负面消息视为洪水猛兽,“不回应不发声”是其常有姿态。“更何况,一旦启动雾霾应急,工地停工,工厂限产,这会对地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中国的社会和百姓对雾霾污染的危害性,特别是对身体健康的危害认识很不够,甚至无知。”陈立国表示,如果在严重雾霾后,能够像1952年英国伦敦发生严重空气污染,给出医学报告,显示导致1.2万人死亡、10万人患病这样触目惊心的结果,就能引起公众的关注,从而促使群众自觉参与到保护环境、治理雾霾的行动中来。他呼吁公众高度关注雾霾健康风险。
“而当前,避免污染损害,守护好公众健康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提高各地方在雾霾污染下的应急管理水平。”陈立国介绍说,借鉴我国防治非典医学报告制度的成功经验,建议建立国家层面雾霾医学报告制度。
首先,由国家权威部门发布《雾霾医学报告》,建立国家层面雾霾医学报告制度。他解释说,雾霾的健康影响涉及全年龄段人群,但对于易感人群,如老人、儿童及孕妇等的健康影响更为严重。因此,建议《雾霾医学报告》重点对影响人群健康的成分进行分析。揭示雾霾对公众相关疾病发病(患病)及对公众产生的急性影响,对小学生健康状况的影响程度;通过对公众死因个案资料进行收集,分析不同程度的雾霾对公众全死因、不同疾病别死因的影响,从而估算雾霾所致的公众超额死亡数(率),评估雾霾的健康风险。通过一定时间资料的积累,分析这种影响的变化趋势。
其次,建议《雾霾医学报告》每半年发布一次,也可根据雾霾污染的严重程度,在发生严重雾霾后实时发布医学报告,并及时启动雾霾天气下的健康评估和预警,科学指导大众应对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影响。
理事长聚焦点:以人为本,“雾霾医学报告”多好。
.
.
.
(7)中国将建全球最大雾霾实验室
(来源:参考消息 2014年3月1日 第7版)
.
中央政府已批准修建一个制造人工雾霾的设施,以让科学家发明减少空气污染的新方法。
所谓的“烟雾箱”计划显然在加速展开,因为中国持续受到重度雾霾的困扰。拟议之中的怀柔实验基地将与世界最大的大气模拟设施——欧洲光反应实验室相匹敌。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该项目负责人贺泓说,竣工后怀柔的“烟雾箱”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雾霾实验室。中国的这个实验室将利用600立方米的污染空气进行实验,比欧洲光反应实验室的容量扩大了50%。
贺泓教授强调说,这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科学研究。他说:“大小至关重要。烟雾箱’体积越大。‘墙壁效应’就越小。”
“烟雾箱”是一直受科学家期待的项目。它由两个半球型容器组成,可以制造类似于雾霾的环境条件。
该项目的建筑工程定于2016年开工,但很可能会提早启动,因为在这场抗霾战役中中央政府正在失去耐心,催促科学家找到解决办法。
贺泓说:“我们正在承受极大的压力,需要立即提供答案和解决办法,但搞科研要花费时间。一些复杂的问题不能一夜之间就解决。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并给予我们一些时间。”
科学家仍在为弄清中国雾霾的成因而挠头。大气中的化学反应导致了雾霾中大多数细微颗粒的形成,但目前对此现象还缺乏准确的理解。很多研究小组将重点放在排放问题上,促使政府采取限制道路上机动车数量和关闭工厂的措施,但其他人说此类限制措施的效果可以忽略不计。
过去几十年,科学界提出的用于解释欧洲和美国雾霾的理论和数学模型并不适用于中国的城市。
在怀柔的实验基地,通过把不同的污染物压入两个半球型容器内,研究人员将能够在日照条件下细致地研究其化学反应。这种成对的箱体设计将使科学家能够并排对比实验结果。
贺泓说,该项目的最大挑战不是修建箱体,而是为其装备世界一流的研究设备。
为了充分监控和记录箱内复杂的物理或化学反应,需要采购或研发先进的科学设备。
该项目已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准。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之下,“烟雾箱”项目能够提前启动。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胡敏教授说,科学界正在急切地等待怀柔实验基地的竣工。但她还告诫说:
“项目越大,挑战也越大。”胡敏说,现在推测“烟雾箱”的性能还为时过早,因为大多数技术细节尚未公之于众。
目前,国内众多科学家已被动员对此展开研究,并提出解决办法,尤其是那些来自北京、上海等饱受雾霾困扰城市的顶级研究机构和大学的科研人员。
理事长聚焦点:中国已成世界碳排放第一大国,也是“雾霾大国”,“雾霾“研究理当如此。
.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