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长文稿

《理事长聚焦点》(2014年第3期,总第12期)

时间:2014-02-14   作者:曾宪成   来源:

(1) 国务院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雾霾等大气污染治理

(来源:中国政府网2014年2月13日)

.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雾霾等大气污染治理

    审议通过《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修订草案)》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雾霾等大气污染治理,审议通过《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修订草案)》。

    会议认为,打好防治大气污染的攻坚战、持久战,是改善民生的当务之急,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举措,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自去年9月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迅速行动,定目标、建机制、强监管,在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上迈出了新的步伐,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同。但大气污染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必须充分认识防治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坚持不懈付出努力。要立足国情、科学治理、分类指导,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以PM2.5和PM10治理为突破口,抓住能源结构、尾气排放和扬尘等关键环节,不断推出远近结合,有利于标本兼治、带动全局的配套政策措施,在大气污染防治上下大力、出真招、见实效,努力实现重点区域空气质量逐步好转,消除人民群众“心肺之患”。

    会议要求在抓紧完善现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以下措施:一是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实施跨区送电项目,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推广使用洁净煤。促进车用成品油质量升级,今年年底前全面供应国四车用柴油。推行供热计量改革,开展建筑节能,促进城镇污染减排。加快淘汰老旧低效锅炉,提升燃煤锅炉节能环保水平。提前一年全面完成“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二是发挥价格、税收、补贴等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对煤层气发电等给予税收政策支持。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今年安排100亿元,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实行“以奖代补”。制定重点行业能效、排污强度“领跑者”标准,对达标企业予以激励。完善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加大力度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汽车。大力支持节能环保核心技术攻关和相关产业发展。三是落实各方责任。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责任考核。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完善水泥、锅炉、有色等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规范环境信息发布。会议强调,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加注重运用市场和法治手段,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和科技支撑的作用,围绕结构调整、重点行业综合整治和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建设,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制定修订相关法规,推动形成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齐心协力防治大气污染的治理格局,以实实在在的成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造福全体人民。

    会议审议通过《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修订草案)》。指出,保证医疗器械安全、有效,对于维护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改善生活质量、促进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修订草案根据医疗器械产品的风险高低进一步完善分类管理,对高风险产品提高门槛,对低风险产品简化准入手续。强化过程监管和日常监管,突出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的质量控制、安全管理等责任,对违法行为提高处罚幅度、加大处罚力度,用制度维护公平有序的生产经营秩序。鼓励企业创新,开发更多优质产品,让人民群众得实惠、更放心。

.

    理事长批注:大气污染治理关乎民生,积极防治大气污染,是改善民生的当务之急,要下大力、出真招、见实效,努力实现重点区域空气质量逐步好转,消除人民群众“心肺之患”。

.

.

.

(2)气候变化关乎长远发展

(来源:《经济日报》2014年2月7日第4版)

.

    今年的冬天有些不一样。美国遭遇近20年来最严寒天气,多个地区刷新了当地低温纪录,而欧洲却反常地暖意十足,滑雪胜地瑞士的雪场甚至或多或少地要依赖人工制雪。那么,今年的冬天究竟是冷还是热呢?根据世界气象组织5日发布的新闻公报,2013年是有现代气象记录以来全球第六热年份,而且全球升温很可能将长期持续下去。极端天气的常态化趋势正对人类构成严峻考验。

  公报显示,2013年全球陆地与海洋表面气温比1961年至1990年全球气温平均值高0.5摄氏度,较本世纪头10年全球气温平均值高0.03摄氏度,2013年与2007年并列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全球第六热年份。其中,澳大利亚等地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地表最高温度。在海洋方面,大澳大利亚湾及周围海域、太平洋东北部及中南部海水异常温暖,同时全球大部分海洋表面温度都出现了自2010年以来的最高值。

  如此,美国罕见的严寒天气又该如何解释呢?世界气象组织认为,这是因为极地旋涡南下,根源在于极地升温。极地漩涡是活跃在极地高空的大规模冷性气旋,通常其影响范围仅限于极地和高纬度地区。气候变化造成北极地区升温比其他地方更为严重,极地与中纬度地区温差缩小,减弱了极地高压对极地漩涡的控制能力,导致极地漩涡向中纬度地区“游走”。反映在天气上,寒冷气流“入侵”中纬度地区并造成大范围气温骤降和暴风雪灾害的可能性和频率都在增加。

  事实上,严寒、酷热、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近年来在全球频发。世界气象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的14个最热年份中,有13个出现在本世纪,其中2010年与2005年并列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热年份,其全球地表温度高出长期平均值0.55摄氏度。根据该组织预测,极端天气未来可能更为频繁,强度更大,影响地区更广,有成为人类面临的常态挑战之势。

  极端天气不仅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和安全,而且给农业生产、粮食供给、能源供应乃至经济增长带来极大不确定性。联合国减灾署日前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1年,全球气候灾害受灾人口累计达27亿,经济损失达1.38万亿美元。

  科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仅以自然界气候多变为由,是无法解释极端天气日渐频繁的现象的。显而易见,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气候变化正在发挥较大作用。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关系到全世界的永续发展和子孙后代的福祉。在气候变化面前,世界各国都需要切实承担起自身的历史和现实责任。

.

    理事长批注:2013年出现的极端天气,一个看似高深却又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现象,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警醒。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自觉地维护自然,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发展空间,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选择。腐植酸是地球碳循环的重要一环,“腐植酸人”有义务为环境建设做出贡献。

.

.

.

(3)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出台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4年1月28日第1、6版)

.

    环保部近日印发了《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成为我国首个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纲领性技术指导文件。

  环境保护部高度重视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自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提出划定生态红线任务后,环境保护部于2012年3月召开了全国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研讨会,组建了以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环科院与中科院为主的技术组,并对全国生态红线划定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技术组在系统研究国内外生态红线划定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通过问题研讨、科学论证、实地调研、试点验证等工作的开展,完成了《指南》编制工作,确保了生态红线划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013年,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不断在国家层面得到强调和深化,社会各界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也在不断提升。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和内涵已由国土空间生态保护扩展到资源能源利用及环境质量改善等方面。环境保护部根据生态保护红线提出的背景与发展过程,兼顾资源、环境、生态三大领域重大问题与保护需求,提出了构建以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为核心的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划定生态功能红线旨在保护对于维护自然生态系统服务持续稳定发挥、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关键作用的国土空间。《指南》定位就是为国家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提供技术支撑。

  2014年,环保部将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任务,《指南》的发布标志着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进入全国整体推进阶段。下一步,环境保护部将对《指南》开展全国范围的技术培训工作,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落实生态功能红线划定任务。继续深化试点省份生态功能红线工作,建立适用于全国各地生态功能红线边界核定技术体系,使生态功能红线落地。

.

    理事长批注:“划红”已成关键词。《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成为第一个“划红”的实务操作守则。制定腐植酸“大环境修复工程”“大农业民生工程”等技术指南势在必行。

.

.

.

(4)以四个最严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来源:《农民日报》2014年1月6日第1版)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会议专门就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这充分表明中央对这项工作极端重视,决心要下力气、下猛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坚决维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是我国现阶段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反映。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目标,依法履行职责,全面加强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平稳、逐步向好。2013年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6.2%、99.7%和94.4%,保持较高水平,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满足消费者需求、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

  保证民众能够吃饱吃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是小康生活应有之义。目前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5000美元,标志着我国发展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发达国家经历过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不能回避。要看到,随着我国农产品从长期短缺转变到供应充足,消费者不再担心能否吃饱,而是要求吃好、吃得放心、吃得有营养、吃得和发达国家标准一样高,这已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现在,一方面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向好,但由于农业生产方式还显粗放,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依然比较薄弱,市场秩序尚不规范、道德诚信亟待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仍然存在,而且时有发生,一些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另一方面在信息社会条件下,现代传媒高度发达,一些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很容易迅速传播放大,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媒体聚光的焦点,处置不好,就可能演变成全局性问题,既影响消费信心,也影响产业发展。食品安全问题解决得不好,经济发展得再快,老百姓都不会满意。

  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用“四个最严”即: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给广大人民群众在“吃好”问题上一个满意的交代。

  顺应新时期新要求,各地各级要更加注重质量安全,实行产量与质量并重,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因追求数量而放松、忽视质量,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持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在“产出来”这个环节,要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对受污染严重的耕地、水等,要划定食用农产品生产禁止区域,进行集中修复,控肥、控药、控添加剂,规范农业生产过程,严格管制乱用、滥用农业投入品。在“管出来”这个环节,要形成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更为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使权力和责任紧密挂钩,抓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要出重拳、绝不姑息,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同时要大力培育食品品牌,用品牌保证人们对产品质量的信心。

  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各地各级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决策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工作,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能够享有“舌尖上的安全”。

.

    理事长批注:“舌尖上的安全”关乎每一个人,谁都离不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用“四个最严”来严格把控食品安全,说明中央农村工作的重点转向了食品安全生产。在此关头,我们必须以“腐植酸食品源头安全生产防护体系”“腐植酸绿色环保新农资技术支撑体系”“腐植酸绿色环保新农资产品生产供给体系”三大体系为重点,全力投身到田间地头,为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

.

.

 (5)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头等大事

(来源:《经济日报》2014年1月21日第9版)

.

   “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中央一号文件发出“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号令,提出了一系列工作部署。深刻领会并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是抓好粮食生产、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重要保证。

  粮丰则农稳,农稳则国安。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尽管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喜迎“十连增”,世界粮食产量也创新高,但决不能因此而麻痹松懈。随着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城镇化加快推进,粮食需求将继续刚性增长。而且,每年全球谷物贸易仅为我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左右,依赖进口保吃饭,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还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面对未来的粮食供需压力,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只有靠我们自己,否则就有可能误大局、误大事。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松弦,既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也要有驾驭全局的战略视野。相比之下,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有一些新变化。一方面,安全保障的范围从过去笼统的粮食概念收缩为谷物和口粮,强调“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另一方面,把适度进口作为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更加积极地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有效调剂和补充国内粮食供给”,为在开放环境下更好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行了战略布局。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解决好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这20个字,相互联系,为确保粮食安全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措施。接下来,关键要靠各级政府组织各方力量真抓实干。我们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坚决守住耕地数量和质量红线;在重视粮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在保障当期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际调剂为辅”,为构筑更加稳固牢靠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多上几道保险,确保万无一失。

.

    理事长批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维土”者厚,舍我者谁,我们“腐植酸人”要带头“打响”粮食安全的“保卫战”,为“舌尖上的安全”倾注全力。

.

.

.

(6)我国将加快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来源:《农民日报》2014年2月7日第2版)

.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2014年,我国将加快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国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监督考核和激励约束。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保持现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

    据发展改革委介绍,我国还将抓紧编制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启动重金属严重污染耕地治理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地下水严重超采区治理工程、已垦草原退耕还草工程、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等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推进耕地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工作。

.

    理事长批注:理事长批注: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最关键的一环在土壤,离土难安。腐植酸是土壤的“团粒宝贝”,其“心核”之处尤见重要。“腐植酸大农业民生工程”是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重要一环而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