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聚焦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腐植酸肥料产业发展50周年。50年来,一代代腐植酸肥料人接力奋斗,大美腐植酸肥料获得了一系列先进的思想理论、指导方针、科学实践、技术装备、产业规模、市场效应、农化服务、环境友好等重要发展成果,腐植酸肥料产业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面光辉旗帜。即日起,本平台陆续编发我国腐植酸肥料产业发展50周年的系列纪念文献。
在人类农耕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两个土肥学说”。第1个是德国农学家泰伊尔于1804年创立的“土壤腐殖质学说”,揭示了土壤肥力源于土壤腐殖质,养分靠自然循环,由内(土壤)而外产出。第2个是德国化学家李比希于1840年创立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揭示了植物营养来源于矿物质,推进了化肥工业发展,大田养分主要靠化肥的外部投入产出。
纵观上述“两个土肥学说”,与指导现代农业生产相去甚远。近50年来,在我国化肥大规模投放、土壤有机质不断下降、农产品品味不足、农田生态环境退化的背景下,协会创立的第3个“土肥理论”——“有机-无机营养供给理论/腐植酸有机-无机营养供给理论”于2017年应运而生。该理论以重构“土肥和谐”新关系为目的,核心在于“两机互补”。
1、土壤腐殖质学说
2、植物矿质营养学说
(1)提出时间:184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年)提出。
(2)核心观点:植物营养来源于矿物质。
(3)养分特点:化学养分外供(工业生产)为主。农作物生长主要靠化肥投放,养分由外而内投入产出。
(4)生产模式:基于当时经济、人口发展,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化肥投入增产粮食。近50年来,我国形成了“高投入、高消耗、高产出、高排放”的化肥农业,属于“土壤肥力透支型”农业生产方式。
(5)历史地位:“土肥学说”源于化肥生产外部供给养分为主。
(6)指导意义:该学说成为植物营养学说新旧时代分界线和转折点,与当时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并成为主导植物营养和使得化肥产业兴起的重要理论,至今仍对中国农业产生着巨大影响。
3、有机-无机营养供给理论/腐植酸有机-无机营养供给理论
(2)创立原则:①既要传承又要发展②既要土好又要肥好③既要优质又要保量④既要当前又要长远⑤既要经济又要安全⑥既要单质又要全元⑦既要有机同源又要无机匹配⑧既要减量又要增产⑨既要节本又要增效⑩既要补碳又要控碳。
(3)核心观点:“两机互补”为主。坚持“以有补无,以无补有,有无互补”12字方针,生产环境友好型肥料,以满足农作物健康产出、实现可持续生产为目的。
(4)养分特点:双向调节,双向供给,内外调补结合。
(5)生产模式:面对土壤、肥料、粮食、环境等安全问题,形成了“低投入、低能耗、哺土壤、优环境、稳增产”的田园友好型生产模式,属于“土壤肥力和谐共生型”的农业生产方式。
(6)历史地位:开启“肥料工业4.0”新方向。
(7)八项依据:①以构建“土肥关系和谐”为前提(生态文明)②以反哺(工业化利用)“土壤本源性物质”为要义(本质属性)③以融合“有机-无机营养复合体”为创新点(1+1>2)④以确保“养分均衡”为原则(木桶理论)⑤以生产“绿色化”为出发点(5R理论)⑥以量化“投入产出比高”为增长点(经济实惠)⑦以实施“标准化”为准绳(一把尺子)⑧以促进“可持续生产”为目的(永续发展)。
(8)指导意义:重建新时期“土肥和谐”理论。通过向土壤投放优质有机质/腐植酸/腐植酸肥料,即养土肥田,又减肥增效、提质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