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腐植酸新型专用肥料创新与推广模式

时间:2023-04-25   作者:   来源:


2023



腐植酸新型专用肥料创新与推广模式




付 文   侯占领  尚大朋  牛银霞  苗小红  史慧芳 




摘要


摘 要:

通过组建应用技术创新、技术物化、技术服务“三心”平台,让相关企业直接参与技术创新,提前介入技术产业化环节,探索腐植酸肥料研发、配套技术、技术产品产业化生产、使用成本、效率等要素的最佳组合,确保技术成果研发攻关、组装集成、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的无缝衔接。通过构建协同高效“四链衔接”技术创新与技术转化链条,立足测土配方施肥基础、发挥腐植酸增效技术关键、突出专利技术核心,探索实施“配方施肥技术 + 腐植酸增效技术 + 专利技术”的成果转化合作模式。特别是借助新媒体力量,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学技术、用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让腐植新型专用肥及配套技术以较快速度进入千家万户。

关键词:腐植酸新型专用肥;产业化应用;实践与创新





在传统肥料产能过剩的压力下,新型肥料成为行业目前发展的重点 [1]。新型肥料产业的兴起,对农业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和环保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我国肥料行业转型发展、“化肥零增长”和减肥增效的突破口。以腐植酸肥料、缓控释肥料、稳定性肥料等为代表的新型肥料产业发展迅猛,技术水平、产业规模等快速提升。同时也涌现出了“拉多美联邦、幸福一家人”模式、“腐植酸 +”组合模式、心连心“配肥中心 + 化验室 + 高效农业服务中心”三位一体模式、山东农大肥业“1+1+1+1”特色营销模式等。这些都是以化肥生产企业为主体的自主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推广应用,不乏存在一些如产品养分配比相对固定、市场开发难度大、资金投入多、持续时间长、不确定性高等问题。而盛行一时的“互联网 + 肥料”模式 [2],是在“互联网 +”背景下,一些企业看到了“互联网 +”给肥料营销带来的商机,试图开辟的一条全新的肥料营销模式。但是,由于物流成本过高、直接技术服务缺乏、产品质量与消费信任度以及传统营销网络影响,导致该模式不能适应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现实而被市场所淘汰。为此,许昌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在构建多元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的同时,根据区域农业发展现实需求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延伸种植产业链、拓展服务链、构建腐植酸肥料产业链、探索新媒体科普创新等,形成了“三心融合四链衔接新媒体拓展”技术创新与转化模式,即“许昌模式”,加快了腐植酸新型肥料产业化推广应用。这种“即创即转,即研即推”的腐植酸肥料产业化合作模式,既是对平台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创新,也是对农业全产业链市场化服务的探索。


1 “许昌模式”主要做法与成效

1.1 组建“三心融合”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三心融合系指“许昌市健康土壤保育与腐植酸肥料应用技术创新中心”“许昌市腐植酸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许昌金田野为农服务中心”融合,即龙头企业直接参与技术创新、技术物化、技术服务,以技术创新链的延伸扩展提高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效率。

1.1.1 组建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提供农业新技术服务

在许昌市科技局的支持下,许昌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组建了市级“许昌市健康土壤保育与腐植酸肥料应用技术创新中心”(许科字〔2020〕50 号文件),把腐植酸增效技术与物化产品开发作为技术创新的切入点,把许昌市金田野肥业有限公司、河南神州大化肥业有限公司作为技术创新产品的中试基地,开展了腐植酸肥料技术创新,突出形成物化技术成果及其配套技术。研制小麦、玉米、烟草专用腐植酸掺混肥国家专利产品 3 个(ZL201510214864.8、ZL201510214957.0ZL201510214982.9),开发大豆、甘薯、土豆、辣椒、谷子等腐植酸肥料系列产品 19 个,配套技术及新产品 29 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13 项。为技术成果形成后,尽快形成产业化提供了保障。

1.1.2 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探索技术产业化

在许昌市科技局的支持下,许昌市金田野肥业有限公司联合许昌市、县(区)农技、土肥相关专家组建了“许昌市腐植酸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突出工艺与技术物化研究,探索技术产品产业化生产、使用成本、效率等要素的最佳组合。生产小麦、玉米、大豆、甘薯、土豆、辣椒、谷子等腐植酸肥料系列产品 19 个,开展腐植酸掺混肥等技术物化产品试验示范 239 个,为赢得长期竞争优势提供技术支撑。

1.1.3 组建为农服务中心,探索全方位“保姆式”技术服务模式

在许昌市供销社和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许昌市金田野肥业有限公司组建了“许昌金田野为农服务中心”,探索智能配肥、农资配送、农技服务、统防统治、烘干仓储、金融服务、电子商务、农民培训等全方位一体化“保姆式”为农服务新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尝试,解决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问题,实现了农业种植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村。“许昌金田野为农服务中心”创新服务的做法受到了广大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赖和欢迎,被农户形象地称为“田保姆”,破解了不会种、不愿种、效益低等问题 [3]。该技术应用服务中心一是针对农业种植产业链各类需求创新服务方式,打造一站式为农服务中心平台[4]。①吸纳家庭农场161家开展互助服务,共为其他家庭农场和小农户提供“耕种肥防收”(耕作、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农作物收获)需求服务 6379 次;②吸纳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组织 53 个,带动和联合家庭农场统筹开展专业化服务;③吸纳 11 家种子、农药、粮食购销、加工(烘干)企业等市场主体开展产前、产后直接供销服务;④吸纳各类技术专家 37 人,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二是成立许昌市配方施肥推广协会。由河南省配方肥试点企业——许昌市金田野肥业有限公司发起,全市 103 家从事配方肥科研、生产、流通、管理、推广、使用的企业、科研、农技等单位、社会团体、新闻单位等参与,个人会员 320 人。协会成立以来,累计生产销售配方肥 123.9 万吨,腐植酸新型肥料 107.1 万吨。提高配方肥、腐植酸新型肥料市场占有率,加快了创新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三是改变独立及单一模式经营的思维,在线下服务、供销 e 家及自建平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有流量的成熟平台多渠道推广服务及产品,通过短视频、抖音、快手、腾讯直播间、订阅号、易企秀、美篇等多种形式进行推广复制,将成熟技术服务模式在更大范围推广 [5]。

1.2 构建协同高效“四链衔接”技术创新与技术转化链条

四链衔接系指应用型技术创新链,绿色低碳腐植酸控释掺混肥产业供应链,全方位一体化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服务链,支撑强、可持续的种植产业资金链四链衔接,将先进农业新技术渗透到生产管理的每个环节,为农民搭建种植业全产业链服务平台。

1.2.1 创新管理体制,深化科企合作,构建应用型技术创新链

许昌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作为地市级应用型技术开发、推广机构,始终坚守主动承担应用性、集成型、示范类创新攻关任务,重点解决区域农业生产技术问题,积极布局适合区域产业特色发展的品种筛选、技术熟化、示范推广等基础性、长期性工作。同时,通过引入许昌市金田野肥业有限公司、河南神州大化肥业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直接参与技术创新工作,提前介入技术产业化环节,确保技术成果研发攻关、组装集成、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的无缝衔接,构建应用型技术创新链,改变过去长期形成的科技创新与生产脱节、技术应用缺少社会化基础、表现支撑不力的创新推广模式,引导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农业投入品+技术方案”“社会化服务+技术方案”“新媒体服务+技术方案”等方式参与技术推广应用。

一是创新管理体制,统筹区域创新资源。许昌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一直在积极探索创新管理体制,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以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带辖区农技推广中心”的应用型技术开发推广体制,实施各类重大攻关项目 17 项,一体化布局全市农业应用型技术创新力量。

二是深化科企合作,打造“全能型”科创团队。

依托许昌市腐植酸氮磷钾协同增效与土壤障害修复创新型科技团队,主动寻求与品种、农药、化肥、农机等农业投入品研发主体企业合作,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团队技术开发人员走进市场,服务 51 家加盟企业。在科技攻关项目中深化科企合作,在基地选择、示范应用等方面向企业倾斜。面向种植产业全链条,组织具有丰富生产管理经验的9 名科技人员,开展以品种筛选、技术遴选、熟化推广为主要任务的创新服务,并努力将团队成员培养成为有情怀、懂技术、善管理的“全能人才”,精准服务区域农业发展。

1.2.2 丰富技术成果转化内涵,构建绿色低碳腐植酸控释掺混肥产业供应链

许昌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立足测土配方施肥基础、发挥腐植酸增效技术关键、突出专利技术核心,依托腐植酸控释掺混肥国家专利(ZL201510214864.8ZL201510214957.0),在许昌、南阳、周口、新乡、濮阳等市级土肥站积极协助下,探索实施“配方施肥技术 + 腐植酸增效技术 + 专利技术”的成果转化合作模式,签约实施专利技术转化企业 34 家,形成 200 万吨专用腐植酸控释掺混肥年产能力,常年可以满足 4000 万亩粮食作物精准施肥需求。并吸纳第三方监管机构——河南省百恩信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全程参与转化企业专利技术产品质量监督,确保企业生产供应的每袋专利技术产品质量合格,从而形成供应稳定、质量可追溯的腐植酸控释掺混肥产业供应链。

1.2.3 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构建全方位一体化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服务链

依托全省农技推广系统唯一市级农业应用技术创新平台——许昌市健康土壤保育与腐植酸肥料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打破现有按行政职能设置的、纯粹公益性的和单一所有制的农技推广旧格局,改变目前分散作战的状况,着力拓展与市场化运作,和多种所有制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实体相融合,使农业应用技术开发、技术推广、职业农民教育、农业信息服务、测土配方施肥协会等各类协会(学会)、化肥生产、粮食加工(收储、烘干)企业及农业保险、金融服务等都成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科技与化肥生产、品种、农药、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合的综合优势,构建与农业市场化、专业化、区域化、产业化相适应的全方位一体化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服务链。

1.2.4 探索金融服务,构建支撑强、可持续的种植产业资金链

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面临着诸多困难,尤其是农业资金链可持续性较差,资金断裂风险大,导致种植农户普遍融资难、融资成本高。

为此,“许昌金田野为农服务中心”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商银行等沟通合作,在种植面积、农资购置、农产品销售等方面数据实现共享,探索信用贷、保证贷方式,通过建设村口银行和推行惠农贷,以构建支撑强、可持续的种植产业资金链,让村民在村门口就能享受到金融服务,让更多农户能摆脱“融资难、融资贵”的窘境。“许昌金田野为农服务中心”开展金融服务 3 年来,累计为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种植大户及农户协调资金6000 多万元。

1.3 新媒体拓展应用,有效提升农民科技素质

目前,传统先进技术推广措施依然是培训、讲课、明白纸等,农民只是单方面被动地接受一些新技术,其主动性发挥得很少,新技术推广效率很低。为此,许昌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腐植酸肥料课题组利用主要种植区域建设的益农信息社平台,时时了解客户意向,精准掌握种粮大户信息,精心组织网络直播,把新型腐植酸肥料信息及时展示给种粮大户,大幅度降低企业宣传成本。并通过在河南省主要种植区域选择有代表性的南阳、周口、许昌、新乡、濮阳 5 个展示示范点,举办“腐植酸增效一次施肥技术创高产区域田展示范榜”活动,让技术展示成为加快技术推广的示范窗口,让种植户看得见、摸得着、跟着学。同时,课题组搭建会展平台邀请千亩以上种粮大户与种子、农药、肥料、粮食收储(加工、烘干)企业及农业保险、银行等金融服务企业对接,实现种植产业链高度融合,有效提升企业与种植户经济效益,实现了从种到收全方位、全产业链服务。

新媒体拓展产业链带动技术产业化推广模式,让新型腐植酸控释肥、腐植酸增效一次施肥创新技术为农民认识和接受,并以较快速度进入千家万户 [6]。特别是以抖音、快手等新媒体短视频平台,讲好科技创新故事,展示新技术产品功效,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学技术、用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如许昌市建安区农技中心与许昌市金田野肥业有限公司联合运营的益农直播,开办以来,坚持每周有专题(政策解读、商业模式、学习交流等)、每月有课堂(田间课堂、流动课堂、空中课堂、技术展示等)、农事关键季节有专场(专家在线指导与培训专场、农企对接专场、农村“土专家”“田秀才”专场、农业保险与金融服务专场等),从开播的几十人关注发展到最多时几千人关注,技术关注度、传播力、影响力日益增强。据统计,项目大面积推广应用以来,各区域累计开展网络直播、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技术推介、技术培训、农企对接等 9532 场次,推广小麦、玉米等作物专用腐植酸肥料 9756.9 万亩,受益农民达 476.6 万人次。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在传播农业技术、远程诊断作物营养与病虫害、服务农企、链接农户、交流互动、示范带动等关键作用正在显现。

2 “许昌模式”的基本特点

2.1 紧扣农业生产重大需求,打造应用型技术创新高地

针对农业生产应用型技术创新不足、技术推广棚架严重、减施增效技术产业化空白等一系列重大难题,以省工节肥、增产增效、土壤培肥为主攻方向,开展专用腐植酸缓掺混肥创制、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等关键技术创新。荣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 项(ZL201510214864.8,ZL201510214957.0,ZL201510214982.9、ZL201510217856.9)、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等 13 项,软件著作权 12 项,构建了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三新”配套技术专利矩阵,为解决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出了创新思路。

2.2 构建的“即创即转,即研即推”合作创新模式, 加快了技术产品产业化进程联合相关优势企业直接参与技术创新工作,提前介入技术产业化环节,确保技术成果研发攻关、组装集成、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的无缝衔接。

2.3 探索了全方位“保姆式”技术服务模式

全方位“保姆式”技术服务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尝试,解决了农业种植全产业链的问题,实现了作物病虫害防治不出门,耕、种、收不出村,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2.4 创新管理体制,统筹区域创新资源

首次提出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以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带辖区农技推广中心”的应用型技术开发推广体制,一体化布局全市农业应用型技术创新力量。

2.5 实现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档升级

立足测土配方施肥基础、发挥腐植酸增效技术关键、突出腐植酸控释掺混肥专利技术核心,在河南省粮食主产区探索实施“配方施肥技术 + 腐植酸增效技术 + 专利技术”的成果转化合作模式。

2.6 破解了减肥增效技术与产品应用有效衔接难题

紧盯种植业和肥料产业供需,紧扣技术物化难点,创建了腐植酸控释掺混肥产业化技术服务体系,打通了先进技术物化堵点。

2.7 新媒体加持,有效提升创新技术推广效率

借助新媒体力量,让手机成为农民学技术、用技术、传播技术的新载体,为有效破解先进技术推广难、效率低难题探索了路径。


3 结论与展望

七年来,许昌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应用“三心融合四链衔接新媒体拓展”技术创新与转化模式累积开发腐植酸肥料产品 19 个,配套技术及新产品 29 项,推广小麦、玉米等作物专用腐植酸肥料9756.9 万亩,受益农民达 476.6 万人次,推动了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应用,提升了耕地可持续利用能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我国腐植酸资源丰富,为腐植酸肥料发展奠定了原料基础。腐植酸新型肥料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上升空间很大。但因腐植酸原料来源广,成分复杂,腐植酸肥料生产工艺需要进一步开发完善,以便以更低成本,更高肥效,更丰富的产品,满足更大区域、更多作物、不同生产方式及广大种植户的精准施肥需求。同时,积极与国内知名农机装备企业对接,开展腐植酸肥料施用与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技术开发,可为腐植酸新型专用肥料应用提供更多、更好的机械化技术服务。






参考文献


参见《腐植酸》杂志2023年第1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