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则碳减排、碳中和短新闻
一、债券市场掀起“碳中和”热,发行规模超400亿
据不完全统计,从2月上旬首批碳中和债券发行至3月18日,共有24只碳中和债发行,规模合计459.14亿元。其中,3月18日,国家开发银行发行首单“碳中和”专题绿色金融债券192亿元,成为我国首单获得国际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贴标认证的碳中和债券。
原文链接:https://res.cenews.com.cn/h5/news.html?id=160914
二、各地今年纷纷加大资金投入支持碳减排、碳达峰
作为今年的重点任务,各地都在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步伐,在不少省级财政预算中,明确了用于碳减排的资金额度。广东省在2021年财政预算中特别提到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安排42亿元支持绿色循环发展与节能降耗、降低碳排放强度。河北省安排124.6亿元(另拟使用新增一般债安排3亿元,共计127.6亿元),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北京市今年节能环保支出安排142.1亿元,在支出方向上主要用于纯电动出租车推广应用奖励、地面公交新能源车辆运营补贴等。
原文链接:https://res.cenews.com.cn/h5/news.html?id=162567
三、植物和土壤或能互换储碳能力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气候变化研究论文,通过分析108个提高了二氧化碳水平的实验数据,发现一种相反的关系:当植物生物量随二氧化碳水平升高而增加时,土壤的储碳量反而会下降。在他们的实验中,二氧化碳水平升高会使草地土壤的储碳量增加(约增加8%),但森林土壤的储碳量不会增加——这还是在森林生物量增加了约23%的情况下。
原文链接:https://res.cenews.com.cn/h5/news.html?id=162168
(中腐协秘书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