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动态

农化大讲堂——花生褐斑病

时间:2020-04-10   作者:葛景红   来源:五洲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花生是一种价值很高的油料作物,但影响花生产量品质的病害众多,其中花生褐斑病在我国各花生产区普遍发生,是我国花生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病害之一。花生褐斑病在过去多被误认为是植株成熟的一般特征,但实际上花生褐斑病严重影响叶的光合作用,造成荚果不饱满、产量和品质下降、一般减产10%-20%,严重减产40%以上的后果。今天咱们就来了解一下产生花生褐斑病的原因。

一、病害病原

花生褐斑病的病原是由落花生尾孢,属半知菌亚门。该菌的生长温度为10-33℃,最适温度在25-28℃之间。分生孢子在22℃下,经过2-4小时即可萌发。

二、危害症状

image.png

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黄褐色或铁锈色、针头状小斑点,随着病害的发展,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直径达1-10mm。叶片正面病斑暗褐色,背面颜色较浅,呈淡褐色或褐色。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在潮湿条件下,大多在叶片病斑上产生灰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严重时,叶片上产生大量病斑,几个病斑汇合成一起,常使叶片干枯脱落,仅留上部3-5个幼嫩叶片,严重时叶柄、叶托、茎杆也可受害,病斑为长椭圆形,暗褐色,中间稍凹陷。

三、发病规律

  春花生有两个明显的发病高峰:第一发病高峰在开花下针期,为6月中下旬。第二发病高峰在花生的中后期,为8月中下旬。夏花生只有1个发病高峰,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发病程度轻于春花生。

image.png

(1)品种。一般蔓生型品种或者半蔓生型品种比直立型品种容易感病。晚熟品种往往发病重。

(2)气候。降雨及湿度是决定病害发生轻重的主要气象因素。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3)越冬。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块在病残体上及花生堆中越冬。

(4)侵入。第二年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落在花生叶片表面,从气孔或直接穿透寄主表层侵入组织内部进行初侵染。后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可借气流重复侵染。

四、防治措施

1)感病后,初期可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或者75%百菌清可性粉剂600—800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严重时可用43%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液或者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2)种植习惯上,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实行多个品种搭配与轮换种植,避免单一品种长期种植。重病田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

3)田间管理上,雨后清沟排渍,降低田间湿度。花生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沤肥,深耕土地,以减少病原。

4)施肥管理上,避免偏施氮肥,增施菌剂或有机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质地,适时喷施叶面营养剂。

即将迎来花生用肥旺季,在施肥管理上,五洲丰建议您在选择肥料时,注意养分搭配全面,满足花生生长需求,也要注意选择绿色肥料,培肥地力,改善土壤质地,提高花生抵抗力。五洲丰的花生霸王餐就是一款集有机绿色、养分全面、高效施肥的一款花生专用肥:

image.png

霸王餐特点及作用:

1.五肥合一

国内首创集生物肥、有机肥、无机肥、中微肥、海藻肥五合一的协同高效功能肥,每一粒都是套餐,省时省工省力。

2、专肥专用

针对当地土壤性状及不同作物需肥特性,科学的搭配氮磷钾及中微量螯合元素,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生长需求,形成作物专用配方肥料。

3、特别添加专利功能性菌株

采用南京农业大学沈其荣教授研究专利高温发酵技术,二次发酵添加哈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胶冻样类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等,预防多种真菌及细菌性病害,有效抑制根结线虫,固氮解磷解钾,释放土壤中多种中微量元素,提高肥料利用率。

4、精选纯植物源有机原料

有机质全部采用纯植物源饲料级原料(豆粕、海藻和蘑菇渣)发酵,改善土壤团粒结构,保水保肥,增强土壤透气性,提质增产更高效。

5、针对性添加螯合中微量元素

根据不同作物需求,针对性添加螯合中微量元素(螯合锌、螯合镁、螯合铁、螯合钙等),五洲丰螯合产品首创土壤固化元素重解离技术,供植物吸收利用,最大提高肥料利用率。

6、独有的海藻提取工艺

采用国际领先的专利微生物发酵提取工艺,有效成分更加全面,富含多糖(褐藻酸)、寡糖以及天然植物生长调节剂,并独有维生素和甜菜碱等,有陆生植物无法比拟的40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五洲丰霸王餐,每一粒都是套餐!

供稿:葛景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