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Panax ginseng C.A. Mey.)是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因人参根的外形酷似“人”字而得名,又名棒槌、神草、地精等,人工栽培者称为园参,园参经晒干、烘干后称为生晒参,蒸制干燥后称为红参;野生者称为山参,山参晒干后称为生晒山参。人参的根、花、种子都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及经济价值。人工种植的人参属于“药食同源”植物。
去年以来,吉林万通集团盛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潍坊加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入研制开发出了“68菌肥”、全水溶的“五亿菌种”、高钾型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叶面菌肥”、“黄腐酸钾肥料伴侣”等“万通普林丰”系列新产品。在吉林省通化市、白山市、延边州及辽宁省周边地区人参基地进行试验,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1 农田设施人参栽培的特点
1.1.1 生产周期长、投资大
人参生长期长,入药人参至少需要4年以上时间。通常情况下,农田设施人参栽培从播种育苗到收获大约需要4~6年时间,其中,人参幼苗期2~3年,人参幼苗移栽到园参长成3~4年。
农田栽培人参需要进行土壤改良,精细整地,作高畦,覆盖稻草,搭建牢固棚架进行遮阴、防雨雪,适时更换塑料薄膜、遮阳网等材料,加之人参种子、种苗价格较为昂贵,以及肥料、农药、田间管理、设施维护、用工、财务等日常费用,每年每平方米基本投入15~30元。
1.1.2 技术要求高,环节多
人参生长对地理、气候、土壤、水源等环境条件要求严格。生产过程环节较多,如选地、整地、土壤处理、做床、种子催芽、播种、育苗、移栽、遮阴、施肥、灌水、松土、除草、病虫害防治、越冬防寒、越夏防雨、收获、加工、储运、保藏等,每一环节都要求认真、细致、周到,每项技术措施都要科学、严谨、到位,为人参创造良好的条件,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实现高产优质高效。
1.1.3 栽培效益好,收益大
农田设施人参栽培,一个生产周期内,每平方米园参鲜根产量2.5~3千克,可出产干参715~860克,再加上人参茎叶、参花和种子等的收入,效益十分可观。
2 农田设施人参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2.1 种植区域及气候条件
人参最佳种植区域为东经117~137°,北纬40~48°范围内。
人参适宜中温带至中寒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有效积温1900~2000℃;年平均气温1.6~7.5℃,其中1月平均气温-17~-15℃,7月平均气温17~19℃;年降水量700~900毫米,其中7~8月降水量400 毫米为宜;全年无霜期90~150天;全年日照时数约2400小时。
2.2 立地条件
农田酵素人参种植区要求交通方便,成方连片,远离污染源,距公路主干道或者铁路500米以上。选择农田、山岗或山坡地,坡向以东西向、南北向为宜,坡度不超过25°,灌排水方便,不易发生水涝灾、旱灾、风灾及冻害,土壤质地疏松、通气性好、腐殖质高、养分平衡、磷钾及中微量元素丰富,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符合GB15618-2009标准的沙壤土。
前茬作物宜选玉米、大豆、紫苏等,尽量不选择烟草、马铃薯、向日葵、甜瓜、花生、西瓜等地块。
在除草剂方面,选择没有使用过长残效除草剂的地块,曾用过2、4-D丁酯、异恶草酮、甲嘧磺隆等除草剂的地块,至少需要休闲两年后方可使用。土壤中水溶性盐含量控制在0.1%以下。
2.3光照、温度、水分、养分
人参属阴生植物,喜散射光较弱的光照。光照过强,植株矮小,叶片变厚、发黄,不利于发育;光照过弱,植株细高,叶片变薄、发绿,生长发育基本不变。农田设施人参要搭建遮阴棚,1~2年生人参遮光率85%~90%,3~6年生人参遮光率80%~85%为宜。
人参耐寒怕热,生长发育最适温度15~25℃,当气温低于10℃或高于30℃时,人参植株生长发育缓慢,逐渐进入休眠期;当气温低于-6℃时,人参停止生长;当冬季气温达到-30℃时人参仍然能够安全越冬。人参播种出苗温度不低于10℃,1~2年生人参幼苗出苗温度不低于12℃。
栽培人参适宜的土壤含水量40%~50%。人参出苗期间,要求土壤含水量较小,以40%为宜;生长发育期,土壤含水量控制在45%~50%。土壤过干、过湿均会造成人参植株尤其是根部受损,致使抗逆性下降,进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人参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与参龄密切相关。1~2年生人参对氮、磷、钾的吸收量较少,约占6年生人参总吸收量的3.5 %;3~4年生人参对氮、磷、钾吸收量逐年增加,约占6年生人参总吸收量的36.5%;5~6年生人参对氮、磷、钾的吸收量最大,约占6年生人参总吸收量的60%。各年生人参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相近,均为吸钾量最大,其次是氮,对磷的吸收量较少。各年生人参均以开花结果期至果实成熟期吸收氮、磷、钾的数量最大。
3 农田设施人参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
3.1 整地施肥
人参种植地块确定之后,要科学规划,优先配套排灌设施。于4月底至5月初每公顷施入腐植酸复合肥300千克,进行第一次翻耕。混种玉米、紫苏两种作物,种植密度比正常种植密度增加30%。7月10日前压绿肥,用割草机收割秸秆,切成5毫米左右的小段,在秸秆上均匀撒入酵素菌(BYM),或喷洒EM菌,或施入有机物料腐熟剂,进行第二次翻耕,灌水,覆盖地膜,持续发酵20~30天,待作物秸秆完全腐熟后,进行第三次旋耕。8月5日前,按要求调节土壤pH值,施入生石灰,或硫磺等,进行第四次旋耕。视土壤病虫害发生情况,8月25日,使用48%威百亩水剂,或50 %敌菌灵,或75 %硝基苯进行土壤熏蒸,用废旧参膜压严,处理30天。9月20日揭膜散药,进行第七次旋耕。之后每隔7~10天旋耕1次,前后共需翻(旋)耕10次。在最后一次耕地前,将68菌肥按每平方米1~2千克、人参专用复合肥75~100克撒施于地面,然后耕耕入土30厘米左右。
3.2 作床
在人参播种或移栽前7~10天将参床做好。参床均采用高畦方式,其规格要充分考虑地势地形、土壤条件、棚架类型、通风、采光、方便作业等因素。对于人参育苗地,通常参床高30厘米、宽120~160厘米,留作业通道60~100厘米;对于人参移栽地,平地或缓坡地,通常参床高为30厘米;岗地、坡地,参床高为25厘米;低洼地,参床高为35厘米,均留作业通道,宽60~100厘米。参床畦面中间略隆起,两边稍低,便于排水。参床要配套排水沟,挖掘出水口,沟深度要和畦底部平齐或较低。
3.3 品种选择
目前,园参主栽品种为大马牙,其抗逆性、抗病性强,生长发育较快,主根短粗,产量较高,其次是二马牙(其主根细长,品相好)、长脖芦(人参芦脖明显伸长)、圆臂圆芦(人参根系饱满圆润)等品种。
3.4 播种育苗
3.4.1 催芽
人参种子收获后处于长时间的深度休眠状态,播种前要进行催芽处理,以打破休眠,提高发芽率和出苗率。催芽前,对人参种子进行精选,剔除秕子、烂籽、病虫籽、碎籽和杂质。通常用赤霉素处理种子,按赤霉素:清水质量比1:17.5配制溶液,浸种12小时。捞出种子,淋干水分,掺入3倍干净细沙中,充分拌匀,适当加水,保持含水量10%~15%,装入催芽木箱中。木箱长60~100厘米、宽50~80厘米、高30~40厘米。种子要离开木板3~5厘米,以减少烂种。将催芽木箱置于背风向阳的阳畦或土坑中,四周培土严实,避免通气,以利保温保湿,覆盖草帘、塑料薄膜,遮阳防雨。保持催芽温度20~25℃。催芽期约为3个月,催芽前1个月,每4~6天翻动1次;催芽后两个月,每10~15天翻动1次,期间注意观察温、湿度变化,保持催芽适宜温度,适当补水,保持沙子含水量。当种子开口率达90%以上时,即可进行种子消毒。
3.4.2 种子消毒
消毒前,要对开口的参种进行筛选,剔除烂种,拣出未开口的种子继续催芽。通常用1 %福尔马林溶液浸泡10分钟,或用等量式波尔多液240倍液浸种15分钟,或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30%恶霉灵500倍液,或80%福美双500倍液浸种2小时,或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4~5小时,浸种结束后,用清水反复冲洗种子,不留药液。或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或杜邦三合一拌种剂直接拌种进行种子包衣处理,晒干种皮即可播种。
3.4.3 播种时间
园参播种分春播和秋播两种。春播,4月上旬至6月初进行,当5 厘米土壤温度稳定在2℃以上时即可播种。秋播,9月上中旬进行,播种时机最好控制在种子刚刚要萌发(露白)时播下,以缩短出苗时间,减少机械损伤,防止苗期病害。从播种至出苗大约需要15天左右。
3.4.4 播种方法
园参采用点播法播种。株行距5×5厘米、6×6厘米、5×10厘米。挖穴,每穴播1粒,覆土3~4厘米。播种量每平方米12~15克。播种后,立即覆盖稻草,并适当培土压实,以利增温保熵,提高出苗率。
3.4.5 苗期管理
人参播种后,保持温度24~25℃,土壤含水量38%~40%,加速出苗,预防苗期病害发生。出齐苗后,适当降温增湿,温度20~24℃,土壤含水量40%~45%。当第一片真叶充分展开时,结合浇水冲施含人参专用微生物菌剂、腐植酸水溶肥料、酵素菌有机液肥等,每公顷用量30~75千克,之后,每次浇水均冲施肥料,施肥量随植株长大适当增加用量。对于1年生人参幼苗,尚处于营养生长阶段,进行常规管理即可;对于2~3年生人参苗,进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阶段,还要注重疏花疏果。
3.5 种苗移栽
人参移栽通常采用二四制(2年生移栽,6年生收获)或三三制(3年生移栽,6年生收获),目前,个别地区也出现了一五制(1年生移栽,6年生收获)。人参移栽多在9、10月份进行。
3.5.1 种苗分级、处理
采用边起苗边移栽的方式进行,起苗时,尽量深挖,以减少根须损伤。选用2年生、3年生一、二等人参苗进行移栽。
种苗移栽前进行消毒处理,一般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600倍液浸泡根10~15分钟,以不浸没芦头为度,取出淋去水分,带药移栽。
3.5.2 栽植方式、密度
农田栽参由于没有林地的自然坡度,移栽时让参苗和畦苗保持30~45°角,保持参苗芦头朝向同一方向。株行距10~15×20~25厘米,一级苗适当稀植,二级苗适当密植。覆土时先在参苗芦头处撒些细沙,再覆土6~8厘米,适当按压,将畦面刮平,上盖稻草等作物秸秆。
3.6田间管理
3.6.1 萌芽前管理
早春人参萌芽前,要及时清理畦面,喷洒0.5%~1%硫酸铜溶液或等量式波尔多液240倍液进行消毒,药液喷洒要适度,不能渗入人参芽苞和根部,以免造成伤害影响出苗。
3.6.2 搭建遮阴棚架
人参出苗前及时搭建好遮阴棚架,预防出苗后造成日灼。遮阴棚随地势、参床宽度而定,要求坚固持久,多用钢管,弯成“∩”形,高1.2~1.5米,间距1.5~1.8米,顶部用铁丝固定,并架设水肥喷灌系统,上盖塑料薄膜,用铁丝或压膜线固定,夏季将棚两侧薄膜卷起固定,以利通风。在塑料拱棚顶部水平搭建遮阳网,做到全区覆盖,既覆盖拱棚又覆盖作业通道。
3.6.3 水肥管理
据研究,每种植1000平方米人参,大约需要氮(N)28.5千克、磷(P2O5)6.7千克、钾(K2O)31.5千克,氮(N):磷(P2O5):钾(K2O)为4.3:1:4.7。
人参农田设施栽培多采取水肥一体化,肥料选择要以腐植酸、有机肥为主,化肥使用上要控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配施中微肥,还要注重微生物肥料的应用。人参出苗前,每平方米追施腐植酸复合肥50~75克、68菌肥100~150克。7~9月结合喷药配合全元素营养。人参抽薹开花前,增施腐植酸、黄腐酸、氨基酸、海藻酸及氮、磷、铁、硼等,开花后,增施钾、磷、氮、钙、镁及微量元素。追肥时,开沟要浅,不得损伤根须,避免根须与肥料接触,以防伤根。
3.6.4 疏花疏果
人参过早抽薹开花会影响参根发育。对于2、3年生抽薹开花人参,要进行疏花,摘除2/3花蕾;对于4年生以上人参,于1/2花序已开放、少部分已座果时进行疏花疏果,摘除花序顶部1/2花蕾,以利留果个大成熟集中,在果实膨大期摘除秕果,保证参果和参根发育。
3.7 预防自然灾害
种植人参多年投资,一季收获。因此,日常管理必须精细,减少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雨季确保雨水及时排出,避免水漫参床。冬春季做好防寒措施,尤其预防倒春寒的危害。对于参棚骨架、遮荫网、塑料薄膜都要跟脚扎实,绑紧扎牢,防止风大造成损失。
3.8 病虫害防治
一般情况下,防治人参病害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宜选用天然植物农药、生物农药和低毒化学农药。上述农药交叉使用可有效预防多种病害。进入秋季尽量减少用药量和用药次数,人参收获前严格控制农药品种及其安全间隔期。
3.8.1 病害
人参病害较多,不同病害发生参龄和危害部位存在很大差异。
人参出苗30%~50%时立即抢打第一遍药,用3%多抗霉素水剂1000倍液+30 %恶霉灵1500倍液+酵素菌叶面肥500倍液,可有效预防1、2年生人参的立枯病和猝倒病。
锈腐病发生非常普遍,从人参幼苗到各年龄人参均有发生,主要危害参根和芦头,对人参品质影响很大,生产上通过增施生物有机肥,尤其是酵素菌高温发酵中药渣有机肥可明显降低发病率,发病初期,每平方米用恶霉灵3~4克+黄棕腐植酸钾1.5克+免深耕2克,溶解后喷洒参床,可收到良好效果。
黑斑病发生非常普遍,常年发病率20%~30%,严重时高达90%,该病通过种子、土壤、种苗带菌传播危害,主要危害植株地上部位,不危害参根,发病初期用50%腐霉利1000~2000倍液、10%世高1000~1500倍液+天达2116(中草药专用型)600倍液等进行防治。
菌核病主要危害3年生以上园参的茎基部和芦头,在病根和土壤中越冬,早春开始危害,4~5月进入发病盛期,对人参品质影响很大。早春人参出苗前灌施50%速克灵800~1000倍液、40%菌核净500~600倍液,或1 %硫酸铜溶液、波尔多液120~160倍液防治。
灰霉病在低温高湿条件下,发生较多,主要危害叶片、茎,不危害参根,发病初期用50%嘧菌环胺800~1000倍液、40%嘧霉胺500倍液,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疫病主要危害叶片,栽培密度过大,透风不良,过量使用氮肥,造成养分失调造成植株抗性下降诱导疫病发生,多于6月初发病,雨季发病尤其严重。发病初期,叶面喷施波尔多液160倍液、75 %百菌清600~800倍液、72 %甲霜锰锌600~800倍液防治。
3.8.2 虫害
人参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蛴螬、八字地老虎、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等。选用高温堆肥,尤其是68菌肥,减少虫卵;利用黑光灯诱杀金龟子等成虫;田间发生时,用90%敌百虫1000~2000倍液、75%辛硫磷1000~1500倍液浇灌;将敌百虫或辛硫磷加水稀释30倍后倒入煮熟的秕谷或炒香的饼粕中制成毒饵,于傍晚撒在参床表面和作业道中进行诱杀。
人参地上部害虫主要有蚜虫、烟粉虱、草地螟等,发现虫卵或幼虫,利用10%吡虫啉4000~6000倍液、50%辛硫磷1500倍液、2.5%保得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
4 收获
一般来说,吉林省收获人参以9月中旬为宜,具体采收时间还要考虑气温、天气、人参地上部枯萎情况、市场等因素,适当延迟起收,保证茎叶营养充分回流到参根中,可提高人参品质。
起参前,首先收获茎叶,拆除人参遮阴棚架,先从参床一端起挖,用大镐把畦帮刨开,再用三齿勾沿着畦向细心地横刨,要深刨慢拉,不能损伤芦头和参根,严防铲断参根和参须。起出的人参要轻轻抖动去除参根上夹带的泥土,剪去残留的参茎,把人参头对头顺序装筐,储运期间注意保湿、清洁,防止参根跑浆、干枯和霉变,尽快加工或出售。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