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立该学说的概念描述:针对土壤性状和作物需求,通过工业化提取的土壤本源性物质腐植酸,融合大(N、P、K)中(Ca、Mg、S)微(B、Mn、Cu、Zn、Mo、Fe)营养元素及有益元素(Si、Se、Na等),形成有机无机态营养复合体,以满足农作物安全生产、维护土壤健康、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创立该学说的8项科学依据:
1、以构建“土肥关系和谐”为前提(生态文明)。农业生产离不开土,也离不开肥,“土肥和谐”是关键。而构建“土肥和谐”的着力点应是以满足土壤当前需求且利于其可持续生产的优质肥料的投入。
2、以反哺(工业化利用)“土壤本源性物质”为要义(本质属性)。“化肥零增长”需要“减肥增效”的好肥料。什么样的肥料是好肥料?“提质增效化肥+土壤同根同源”二者兼而有之为要。工业利用腐植酸肥料反哺土壤,与土好,与肥好,与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
3、以融合“有机-无机营养复合体”为创新点(1+1>2)。对植物营养而言,有机、无机营养二者不可或缺。无机物相对安全,有机物必须严格把关。必须确保与无机物相结合的有机物是安全的、稳定的且与土壤相融的。
4、以确保“养分均衡”为原则(木桶理论)。养分(大中微量元素及有益元素等)是植物健康生长的前提和关键,其供给必须根据植物的需求均衡配比。多了,发生抑制或拮抗;少了,不能满足需求。量长补短,平衡供给是关键。
5、以生产“绿色化”为出发点(5R 理论)。肥料的投入应依据土壤和作物的需求,遵循以下5项原则而行:适时(Right time)、适质(Right quality)、适量(Right quantity)、适价(Right price)、适地(Right place)。
6、以量化“投入产出比高”为增长点(经济实惠)。种植业是农民的一个主要收入来源。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比直接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腐植酸肥料投入产出比高,可增加农民收入,激发农民种田积极性,也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一个有效着力点。
7、以实施“标准化”为准绳(一把尺子)。向“土壤系统”投放物质,应该拉一条红线,哪些物质能投,哪些物质不能投,哪些物质必须“优化”达标后才能投。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土壤血统”的长治久安。
8、以促进“可持续生产”为目的(永续发展)。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种植业而言,土壤可持续利用、肥料可持续投入、资源环境持续向好,才能置农业发展于可持续之中。
(2015年2月1日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