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三观”气候新变化

时间:2017-05-23   作者: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   来源:

导言:根据中央气象台报道,5月18~20连续3日高温,华北、内蒙古东部、黄淮北部最高温度达38℃,局地达40℃,为历史同期最高。跟踪最新研究成果,气候变化对人类影响已不可逆转。腐植酸是地球碳循环的重要一员。因应土壤气候变化,我们应抓住腐植酸低碳肥料不放松。现择选3篇最新气候变化研究文献,与大家分享。


“三观”气候新变化


一看热浪胁迫。2017年3月27日,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题为《研究全球变暖对人类热胁迫的致死后果》Communicating the Deadly Consequences of Global Warming for Human Heat Stress)的文章指出,即使巴黎气候大会上制定的控温2 ℃的目标得以实现,未来极端热浪导致的死亡人数仍会继续上升,脆弱城市的人口需要采取多方面的适应措施去应对将会出现的各种极端高温事件。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Liverpool John Moores University)科研人员带领的国际研究团队,基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多个模型,利用美国国家气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开发的酷热指数(Heat Index,HI),计算了1979—2099年全球44个大城市中热浪导致的体感温度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平均大气温度与高温胁迫之间呈现非线性相关关系。这意味着今后如果出现和当前同样程度的气候变暖幅度,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会远远大于历史经验。具体表现为,在到本世纪末全球变暖2 ℃的情景下,巴基斯坦卡拉奇和印度加尔各答每年都会遭遇与当地2015年极端热浪类似的状况。在全球变暖只有1.5 ℃的情况下,遭受热浪袭击的大城市数量会加倍,预计到2050年,在中等人口增长情况下,大城市受热浪胁迫致死的人数将超过3.5亿。


二看生物多样性。2017年3月31日,Science(《科学》)发表题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物多样性重新分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的影响》(Biodiversity Redistribution Under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的文章指出,气候变化造成的生物多样性重新分布会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带来新的健康风险、经济威胁和资源冲突。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Tasmania)科研人员的带领下,来自33家国际研究机构的44名研究人员,通过调查研究地中海和澳大利亚东部海岸,揭示气候变化如何改变热带鱼类的分布,并通过文献综述总结了物种重新分布产生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影响:①资源。由于环境的变化,鱼类、森林和农作物处于风险之中,主要的咖啡种植地区预计将增加,有价值的木材(如欧洲的挪威云杉)会被价值更低的温带树种(如地中海橡树)取代。②产业。随着珊瑚死亡,水母用于娱乐,海胆破坏鱼类栖息地,旅游业、休闲渔业会受到损害。③冲突。物种在经济区之间移动会导致冲突,例如,冰岛和其他国家之间的“鲭鱼大战”(Mackerel Wars)。④健康。变暖会使蚊子向两极移动并进入以前没有接触过蚊子的地区,诸如疟疾之类的传染病会变得越来越普遍。⑤土著文化。鱼类和驯鹿的分布范围变化会影响北极人群的粮食安全和传统知识体系。


三看大气碳平衡。2017年4月4日,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发表的《未来气候强迫潜力在最近4.2亿年没有先例》(Future Climate Forcing Potentially without Precedent in the Last 420 Million Years)显示,有增无减的化石燃料使用可能会将地球大气圈的平衡状态打破。来自英国南安普敦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卫斯理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和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的研究者基于112项已发表研究中1500个独立的大气二氧化碳含量数据,研究了过去4.2亿年以来温室效应在地球长期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4.2亿年以来,地球大气圈能够保持稳定是长期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基本抵消了太阳辐射量增加的结果。然而,按照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速,未来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将达到地质记录中前所未有的水平。到240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上升到至少4.2亿年内前所未见的水平。届时,地球大气圈的平衡状态或将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