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20以上的雾霾形成就得在土壤中下功夫
时间:2017-03-22 作者: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 来源:
“两会”一结束,3月17日下午,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工作时,加入了一项“设立专项资金,组织相关学科优秀科学家,集中攻关雾霾形成机理与治理”的新任务。
回顾3月15日的“两会”记者招待会,李克强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就明确表示,国家将设立专项基金,不惜重金组织最优秀的相关科学家集中攻关,抓紧把雾霾形成的未知因素研究透,使治理更加有效。这项决策源自3月9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陕西代表团参加审议时,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周卫健代表建议,集中多学科科学家攻克“我国北方雾霾的成因、发展趋势、环境影响与应对”研究项目的发言。总理当时表示“谁攻克雾霾形成机理,重奖谁”。
据周院士介绍,现在针对空气污染和雾霾常态的研究虽然很多,但还没有针对“雾霾事件”的专门研究。我国北方的雾霾事件分布面积大、季节性鲜明,和伦敦、洛杉矶历史上的事件都不一样。而雾霾成分也是“复合型”的,成分非常复杂,并且60%-70%都是二次污染物。特别提到,研究发现在高湿度和高氨气的条件下,空气中的二氧化氮会促进硫酸盐形成,从而加重雾霾;通过在烟雾箱进行的模拟实验,证明氮肥释放的氨对雾霾的贡献率可达20%以上。表明,雾霾成因除了燃煤、机动车排放、扬尘、生物质燃烧等外,农业污染源是其中之一,控制氮肥的过度使用非常重要,能在相当程度上减少PM2.5的形成。
深入研究雾霾形成机理,更需要深入研究雾霾治理机理。腐植酸作为储碳、控氮物质,有着得天独厚的治霾条件,应当抓住60年的实践成果,积极申报重大研究课题,认真梳理腐植酸在防霾、减霾、治霾方面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以此把几十年来腐植酸在节能减排、提质增效、修复治理等绿色化方面具有的碎片化、零散性、含糊不清的实践经验,形成全面的、系统的、准确的科学成果。大家明白,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谈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对腐植酸应用基础的深入研究,只有把腐植酸参与治理雾霾的机理研究透了,才能拿出更好的治理措施,才能通过各应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才能成为治理雾霾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土壤储碳控氮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