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开展“维土革命”,净化“土壤血统”

时间:2012-11-29   作者:曾宪成   来源:

   ——充分发挥腐植酸修复土壤的重要作用

曾宪成

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

(2012年11月26日)

.

   “土壤系统”(问题)本身是清楚的。那么,为什么还要提出“土壤血统”的概念呢?近几十年来,主要是非土壤系统的侵扰问题很多。按环境学家讲,攻击(投放)土壤的物质很多。

.

    美化的说是补充土壤有机质,情形到底如何大家很清楚。试想,一个人换肾,且不说能不能对得上(匹配不匹配),还有排异性(适应期)。相对于土壤受体而言,投放什么,怎么投放,至少要对得上吧!

.

    在这里,面对生态的、社会的、经济的、科学的,甚至政治的一大堆问题,谁都会说一、二、三。我们认为,探索问题应该撇开偏见,直面“土壤系统”(问题)本身。这才提出了“土壤血统”的概念,实际上是土壤被社会属性所障,自然成为“社会属性”探索的对象。

.

    既然本文以“土壤血统”立论,只好以此来表述(在本文中,描述土壤研究时用“殖”,描述化学应用时用“植”,有关争论不在此列。)

.

    1  “土壤血统”中“腐殖酸”形成探源

.

    1.1 “土壤血统”概念

.

    说文生义,“血统”指不间断继承同一祖先血缘的子孙群体,强调直系亲族。由此推知,马有马的血统,羊有羊的血统,引申至土壤的社会属性亦可谓“血统”之说。也许,从土壤学家来看,土壤的自然属性很清楚。如果不深入进去看,社会学家也不会考虑土壤的外源性(排异性)问题,更何况还夹杂着产业部门功利性(主要因素)的推助。对此,只有将土壤的自然属性提上来,让社会属性去探究,一个新的视角——“土壤血统”(本源性)的探索才有了现实意义。

.

    (1) 所谓“土壤血统”是以土壤母质(岩石)为基础,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综合作用下而形成的土壤“三相”(固相、液相、气相)体。在“固相”体中,作为“土壤血统”的有机质(腐殖质)方显生命力。

.

    (2) 广义的说,初始的“土壤血统”就是初始的土壤形态,主要是岩石风化物,亦为土壤之母质,也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成熟的“土壤血统”是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地质大循环(岩石—风化物—岩石)与生物小循环(无机—有机—无机)条件下完成的。

.

    (3) 狭义的说,在地质大循环既定的条件下,“土壤血统”主要依靠生物小循环来完成。这个过程主要包括:生物富集充分和腐殖质合成,腐殖质分解和淋溶淀积,以及其他作用。也就是说,土壤的“生物性”和“结构性”是区别于“母质”(岩石风化物)的最主要特征,也是土壤具有生命力和肥力的实质所在。

.

    (4) 土壤血统的“生命核”即是“腐殖酸”。众说周知,狭义的有机质就是腐殖质,有机质只有转化成腐殖质并趋进形成“腐殖酸”才具有现实意义,产业部门通过工业提取已经这样利用。从物质比重看,腐殖质占有机质的85%~90%,有机质与腐殖质几乎是同义语;而腐殖酸占腐殖质的60%以上,腐殖质的主要成分就是腐殖酸;以至于腐殖酸胶体化学和结构化学的奠基人以什穆克指出,“腐殖酸”是“腐殖质类群”中最具有特征性的组分。

.

    (5) 有关土壤“腐殖质”和“腐殖酸”的关系用一个比喻。“腐殖质”好比一群马,“腐殖酸”好比优选的一族千里马,二者属于群体和个体、种和属之间的关系。用集合与子集的数学关系亦充分。用辩证法说,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特殊性,而特殊性是寓于同一性之中。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方可为之。本文研究的对象就是特殊性,直指的标靶是社会属性。

    ……

————————————————————————————————————

有关详细欢迎阅读《腐植酸》杂志2012年第5期(总第148期)

[专题评述]之专刊文章!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