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植酸文献

镜质体、海相镜质体和镜质体反射率及其研究实例

作者:陈万峰;张旗;张成火;戴圣潜;陈林杰;王次松;康文凯;王金荣;焦守涛
单位: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甘肃省西部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1地质队;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文献来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时间:2017-04-15

摘要: 镜质体是一种由高等植物木质素经过生物化学降解作用和凝胶化作用形成的胶状体,在煤和炭质泥页岩中含量高,仅出现在志留纪及其以后的地层中。此外,还有一种海相镜质体,主要由海洋低等生物(藻类、菌类及某些海洋低等动物)经腐殖化作用而形成,主要存在于早古生代及晚古生代页岩和碳酸盐岩地层中。研究表明,海相镜质体反射率(R~o_m)可作为成熟度指标加以应用。海相镜质体成熟作用轨迹不同于镜质体,二者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使用时需把海相镜质体反射率换算为镜质体反射率(R_o)。镜质体反射率是一个寻找隐伏岩体的好方法,作者采用镜质体反射率方法对铜陵地区开展了研究,初步结果表明,铜陵地区全部数值均超过地热增温率理论曲线,说明铜陵地区深部可能有较大的隐伏岩体,深度大约在4~5 km左右。此外,在ZK113号钻孔深度200~260 m处R_o很高(>2%~3%),可能预示钻孔旁侧有规模较小的隐伏侵入体,推测距钻孔距离不超过100 m,但具体方位不详。上述研究表明采用镜质体反射率方法寻找隐伏岩体是可行的,它的最大优点是解释的唯一性,R_o数值仅与温度有关,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

关键词: 镜质体反射率;海相镜质体反射率;铜陵;隐伏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