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植酸文献

不同恢复阶段人工沙棘林土壤腐殖质组成及性质

作者:王鑫;王金成;刘建新
单位:陇东学院甘肃省高校陇东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
文献来源:水土保持通报;   时间:2014-10-15

摘要: 以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工沙棘林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恢复阶段近熟期沙棘林土壤的腐殖质组成、结合形态及胡敏酸的光学性质。结果表明,不同恢复年限人工沙棘林下土壤腐殖质各组分有机碳含量为:胡敏素(HM)>胡敏酸(HA)>富里酸(FA);PQ值(可提取腐殖质中HA的比例)表现为:CK>7a>10a>15a,且不同恢复年限各层土壤的PQ均大于52%;E4/E6和ΔlgK(色调系数)的值:15a>10a>CK>7a;RF值(相对色度)与E4/E6和ΔlgK的变化趋势相同,即15a>10a>7a>CK。恢复15a后,各层土壤有机碳的腐殖化程度比10,7a和CK显著降低,说明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的腐殖化程度趋向简单,土壤胡敏酸的氧化稳定性下降,且不利于土壤的肥力发展。因此,在利用人工沙棘林进行水土保持和恢复提高土壤综合肥力超过15a时,应及时更新。

关键词: 人工沙棘林;恢复阶段;腐殖质;胡敏酸;光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