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植酸文献

子午岭人工油松林不同管理方式对土壤腐殖质性质及结合形态的影响

作者:王鑫
单位:陇东学院生命科学系
文献来源:水土保持学报;   时间:1970-01-01

摘要: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子午岭人工油松林区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综合研究了不同管理措施,不同深度土壤的腐殖质组成、结合形态及胡敏酸的光学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管理方式下土壤腐殖质各组分有机碳含量为胡敏素(HM)>富里酸(FA)>胡敏酸(HA),其对土壤腐殖质组分和结合形态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40cm土层之间;PQ值天然油松林(N)>粗放管理型(E)>精细管理型(F),油松林各层土壤的PQ均小于26%;E4/E6和色调系数(ΔlogK)的值为F>E>N,RF的平均值为N>E>F。综合研究表明,天然油松林土壤有机碳的腐殖化程度和芳化度较人工油松林显著提高,说明人为干扰不利于土壤腐殖质品质的提高,反而使其腐殖化程度下降,降低土壤胡敏酸的氧化稳定性,不利于森林土壤的肥力发展。

关键词: 油松林;管理方式;腐殖质;胡敏酸;光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