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植酸文献

震区花岗岩崩塌体上的植被修复

作者:施文婧;王兆印;刘丹丹;徐梦珍
单位:清华大学水利系河流研究所
文献来源:;   时间:1970-01-01

摘要: 汶川地震造成岷江上游干支流大面积花岗岩山体崩塌。由于许多崩塌体由大石块组成,缺少土壤,裸露的岩石在阳光暴晒和温差作用下破碎,崩塌体上的植被恢复发育十分困难。地震一年多来,岷江上游干支流沿岸崩塌体上基本上没有植被长出,且成为威胁交通安全的飞石来源。康定地区1786年、1955年分别发生7.7级和7.5级地震,造成康定河两岸崩塌体41处。对康定河两岸花岗岩崩塌体植被恢复情况的野外调查发现苔藓对于崩塌体植被修复有重要意义。苔藓的定居与扩张,为维管植物在崩塌体上的定居与生长创造条件。植被发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裸露岩石面上长出地衣和矮小、粗壮、耐旱、垫状生长型苔藓(以紫萼藓为代表);第二阶段矮小、粗壮、垫状生长型苔藓减少,高大直立和平铺状生长型苔藓出现(以拟白发藓为代表),草本和蕨类植物侵入,真菌亦有见;第三阶段,苔藓丛面积增大加厚,腐殖-土壤层内,苔藓枝茎与维管束植物根系相互纠结,原先先锋苔藓物种消失,出现新的土生、树生苔藓物种,比如山羽藓、垂藓、垂枝藓等,苔藓死亡体与土石多年的积累,形成深厚的腐殖土壤层,几乎完全覆盖崩塌体,使得崩塌体趋于稳定,滚石等现象减少,植物群多物种更加丰富。崩塌体植被修复过程是一个漫长过程,至少需要30-200年时间,人工帮助苔藓在崩塌体上的定居能够促进这一进程。在岷江支流渔子溪崩塌体上进行苔藓人工种植试验,苔藓植株碎片和当地土体混合后抹于岩面上,紫萼藓和拟白发藓成活,且水平、表面粗糙岩面最为适合。人工种植苔藓可以显著加速崩塌体植被修复过程。

关键词: 汶川地震;花岗岩崩塌体;苔藓;人工植被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