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植酸文献

海南岛西南部的化学地理特征及其对红褐土形成的影响

作者:何远钧
单位:中山大学地质地理系
文献来源: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时间:1970-01-01

摘要: 本文是一篇摘要稿,通过各景观要素的综合分析,对红褐土分布区的成土过程以简要评述。原文分四部分。首先,在母岩、风化物,粘粒(≤1微米)全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了岩石化学原理与I.Barshad关于土壤发育的理论分别揭示母岩风化过程中原生矿物组合的变化与成土时粘粒的淋失累积规律。水迁移是整个过程的另一种形式,因此亦用彼列尔曼(А.И.Перелъмен)迁移系列表示各元素活动性大小,从而反映琼西四种基本风化壳类型的特有面貌。其次,在50余种植物灰分分析和八类生物吸收系列基础上,导出了生物地球化学相的概念,把琼岛分为四个大类,后者是热带地区湿润程度的不同在植物吸收特性经度地带性的表现。再次,生物循环的特性在土壤腐殖质形成和分解过程中得到反映,这样土壤两个成土过程:粘粒化和腐殖质化都与该区水湿条件有紧密依存关系,即粘粒生成量(F)、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Cr/Cφ)与本区年降水量(r)的相关性可用偏回归方程表示。最后是在地质循环与生物循环矛盾统一下,红褐土形成过程及其内部差异,由此得出红褐土可以分为四个亚类,指出它们在发生学的联系。本文就是上述内容的摘要,而着重于最后一部分,其他方面待今后再一步刊出供大家讨论。

关键词: 成土过程;全量分析;土壤腐殖质;生物循环;化学地理;地质循环;腐殖质化;粘粒;经度地带性;地球化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