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植酸文献

黄腐酸钠对大白鼠肝缺血/再灌注微循环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洪宇明;袁申元;毛羽;于则利;潘素芳;文武
单位:北京垂杨柳医院外科;北京同仁医院内科
文献来源:肝胆外科杂志;   时间:1970-01-01

摘要: 目的,探讨通过肝缺血/再灌期(ischemia,and,reperfusion,I/R)给予药物预处理动物模型来探索不同药物、不同,给药途径防治肝脏I/R期损伤的有效方法。方法:60只,Wistar大鼠分成5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I/R期无药物干预模型组)、C组(10%,L-arg静注干预组)、D组(1%,SF静注干预组)、E组(2%,SF实验前,3d口服干预组),动脉夹阻断肝门45min,后去除动脉夹再灌注,1h。于阻断肝门前、阻断后45min、再灌注1h测定肝脏微循环血流量。检测血清,ALT、AST值,同时取测定点处肝脏组织病理进行光镜、电镜观察分析。分别用统计学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析的方法比较,5组间的差异和意义。结果,阻断肝门前,E组肝脏微循环血流量明显高于A、B、C、D组(P<0.01),阻断45min时,B、C、D、E组微循环血流量均呈一致下降趋势,E组再灌注1h,后回升至28.39±0.83(V)与B组24.71±0.45(V)比较明显增高(P<0.05)。病理分析证实,I/R期肝组织损伤主要发生在再灌注初期肝小叶的中央静脉区及肝腺泡Ⅲ区。光镜半定量分析显示,E组肝细胞坏死数目明显减少(P<0.05)。结论,阻断肝门后肝脏微循环明显下降,再灌注早期可回升,但不能达到正常值。黄腐酸钠(SF)可提高正常肝脏微循环,并可明显改善肝缺血/再灌注后微循环障碍,对肝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是预防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较好药物。

关键词: 肝脏微循环;肝缺血/再灌注;黄腐酸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