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植酸文献

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及腐植酸含量的影响

作者:郭瑞华;靳红梅;常志州;王海候;孙小祥;沈明星;陆长婴
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循环农业中心/江苏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盐城师范学院城市与规划学院
文献来源: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时间:1970-01-01

摘要: 通过9年水稻-小麦轮作田间定位试验,探讨南方稻麦两熟制农田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SOC)和腐植酸(HE)的影响。试验设置仅麦秆稻季还田(W)、仅稻秆麦季还田(R)、秸秆稻麦季均还田(RW)和秸秆均不还田(CK)共4个处理。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PRW>R>CK;10~20 cm SOC及TN大小均为W>CK>RW>R,但各处理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秸秆还田处理中,0~10 cm土层土壤HE、富里酸(FA)和胡敏酸(HA)均低于CK,而在10~20 cm土层则高于CK。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间,0~10 cm土层的HE、FA和HA以W处理为最高,其土壤腐殖化程度最大;而10~20 cm土层则以RW处理为最高,W处理的土壤腐殖化程度最小。相比其他秸秆还田模式,麦秸稻季还田能更好地提高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和腐殖质品质。

关键词: 秸秆还田;模式;有机碳;腐植酸;富里酸;胡敏酸